矶崎新(Arata Isozaki)

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弟子,与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国际上也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在建筑手法上喜欢将老的元素拼贴成新的东西。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个人简介
1931年7月17日
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
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1963年
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
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
此后
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参与了一系列设计工程
1960年代
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1960年代以来
矶崎新起了由欧洲向日本传播新思想的中介人的作用
1970年代
他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
建筑理念
矶崎针对现代建筑尽可能地争取光线、争取空间的做法,推出自己的“黑暗空间”或“空虚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的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矶崎所谓的“黑暗”并不单纯指外部光线不能透入的那种空间,而是他的建筑中难以理解的、谜一般神秘的方面和他的个人观念,矶崎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感觉十分敏感,而用通常的建筑手法表达这些感觉很难达到目的,只有用诗的语言去描述、用心去体会才行。
在矶崎的建筑中,经常展现出一个幻觉世界,在这个非物质化的世界中,人难以实在地把握自己,处处充满矛盾、不稳定感,弥漫着飘渺的气氛。
矶崎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和谐、均衡、完整、统一”的经典构图原则的约束,在“多元、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机理;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他突破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而追求暧昧、模糊、变幻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然而,矶崎的激情是有节制地加以表现的、逻辑性极强的、有着充分的依据的。
反建筑史与未建成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
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社会性的行为,建筑也是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出建筑师对于建筑的不同思考。“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
社会的“像”
矶崎新一直以来坚持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建筑的初衷应该是创造社会的“像”,这个世界需要能为之惊叹的能成为社会的“像”的建筑。
年表

1960年

日本九州岛大分医药联合大厅
1966年 
日本九州岛大分国家图书馆
1974年
Gunma美术馆
1976年
日本九州岛北岸北九州美术馆
1978年
日本 Kamioka市政厅
1980年
日本富士山乡间俱乐部
1982年 
Toga 表演艺术公园
1984年 
Okanoyama美术馆
1986年 
加利福尼亚州Bjornson 住宅
1986年 
路易斯安那州现代美术馆
1990年 
黄金海岸邦特大学
1990年 
日本北九州会议中心
1990年 
美国佛罗里达州 迪斯尼大楼
1992年 
巴塞罗那体育馆
1990年 
西班牙巴塞罗那体育馆
1991年 
Tateyama富山博物馆
1994年 
日本 Nagi美术馆
200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北京的第一个设计作品)
2009年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2012年
大同大剧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矶崎新(Arata Isozaki)

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弟子,与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国际上也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在建筑手法上喜欢将老的元素拼贴成新的东西。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个人简介
1931年7月17日
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
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1963年
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
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
此后
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参与了一系列设计工程
1960年代
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1960年代以来
矶崎新起了由欧洲向日本传播新思想的中介人的作用
1970年代
他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
建筑理念
矶崎针对现代建筑尽可能地争取光线、争取空间的做法,推出自己的“黑暗空间”或“空虚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的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矶崎所谓的“黑暗”并不单纯指外部光线不能透入的那种空间,而是他的建筑中难以理解的、谜一般神秘的方面和他的个人观念,矶崎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感觉十分敏感,而用通常的建筑手法表达这些感觉很难达到目的,只有用诗的语言去描述、用心去体会才行。
在矶崎的建筑中,经常展现出一个幻觉世界,在这个非物质化的世界中,人难以实在地把握自己,处处充满矛盾、不稳定感,弥漫着飘渺的气氛。
矶崎的建筑与手法主义密切相关,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和谐、均衡、完整、统一”的经典构图原则的约束,在“多元、混杂、片段、夸张、变形、倒置”等逆反形式中寻求新的审美机理;他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而开辟了“从形式到形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他突破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而追求暧昧、模糊、变幻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然而,矶崎的激情是有节制地加以表现的、逻辑性极强的、有着充分的依据的。
反建筑史与未建成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
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社会性的行为,建筑也是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出建筑师对于建筑的不同思考。“未建成”建筑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
社会的“像”
矶崎新一直以来坚持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建筑的初衷应该是创造社会的“像”,这个世界需要能为之惊叹的能成为社会的“像”的建筑。
年表

1960年

日本九州岛大分医药联合大厅
1966年 
日本九州岛大分国家图书馆
1974年
Gunma美术馆
1976年
日本九州岛北岸北九州美术馆
1978年
日本 Kamioka市政厅
1980年
日本富士山乡间俱乐部
1982年 
Toga 表演艺术公园
1984年 
Okanoyama美术馆
1986年 
加利福尼亚州Bjornson 住宅
1986年 
路易斯安那州现代美术馆
1990年 
黄金海岸邦特大学
1990年 
日本北九州会议中心
1990年 
美国佛罗里达州 迪斯尼大楼
1992年 
巴塞罗那体育馆
1990年 
西班牙巴塞罗那体育馆
1991年 
Tateyama富山博物馆
1994年 
日本 Nagi美术馆
200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北京的第一个设计作品)
2009年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2012年
大同大剧院
© CopyRight 2011-2020 Mlito.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16061420号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