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新编乡土志》

  《平山县新编乡土志》,不分卷,附舆图一幅,清方汝霖编,田荫隆纂,清光绪末年抄本。版框28cm×17cm。蓝绫包角,半页9行,行25字,无边栏,工笔楷书字体。舆图50.2cm×70.4cm,叠九折,外敷裹红纸,纸面小楷手书“平山县舆图”。此图为木刻套印,标注详明,绘制精巧。本书1册,与《平山县志》合函。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西汉初置蒲吾县,隋置房山县,唐代改称平山,清代属直隶正定府,后平山县沿用至今。
据明嘉靖《平山县续录志》记载,平山县“则前此当修志,修于何时无考”。清康熙、咸丰、光绪等朝又多次续修。乡土志的纂修是以光绪末年学部颁行的《乡土志例目》为程式,为给中小学堂提供乡土志教材而编。志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前后之事。民国年间续编的《平山县志料集》基本沿袭了乡土志的模式。
清光绪《平山县新编乡土志》正文仅1册,甚简要。内容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户口、宗教、氏族、实业、地理、物产、商务等类,类名不统一,各类目记事亦有详略。记事文字多者数页,略者仅20余字。该志体例与旧志不同,增补了宗教、实业、商务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述了庚子年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所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有关资料称此志“通览全书似未完成之稿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为孤本。

撰稿人:王大忠

关键词: 乡土志 方汝霖 版框 套印 户口


地方志

清代自康熙朝始,曾三次纂修或重修《大清一统志》,因而屡次向各地征集方志和赋役等书,于是清乾嘉以前和明代纂修的志书源源汇入宫中,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丰厚的志书收藏基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增续,现存方志的品种从京师、直隶、盛京,至各省府、州、县,大抵齐备,计有33个省市,以冀、晋、陕、豫、苏、浙、川、粤等省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罕见品种或海内外孤本。

清代自康熙朝始,曾三次纂修或重修《大清一统志》,因而屡次向各地征集方志和赋役等书,于是清乾嘉以前和明代纂修的志书源源汇入宫中,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丰厚的志书收藏基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增续,现存方志的品种从京师、直隶、盛京,至各省府、州、县,大抵齐备,计有33个省市,以冀、晋、陕、豫、苏、浙、川、粤等省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罕见品种或海内外孤本。

地方史志中,有地理、户籍、农田、赋税、物产、名胜、遗址、风俗、人物、艺文等多方面的资料,为了解和研究各地区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信息,故一向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库。

上一篇 下一篇
《平山县新编乡土志》

  《平山县新编乡土志》,不分卷,附舆图一幅,清方汝霖编,田荫隆纂,清光绪末年抄本。版框28cm×17cm。蓝绫包角,半页9行,行25字,无边栏,工笔楷书字体。舆图50.2cm×70.4cm,叠九折,外敷裹红纸,纸面小楷手书“平山县舆图”。此图为木刻套印,标注详明,绘制精巧。本书1册,与《平山县志》合函。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西汉初置蒲吾县,隋置房山县,唐代改称平山,清代属直隶正定府,后平山县沿用至今。
据明嘉靖《平山县续录志》记载,平山县“则前此当修志,修于何时无考”。清康熙、咸丰、光绪等朝又多次续修。乡土志的纂修是以光绪末年学部颁行的《乡土志例目》为程式,为给中小学堂提供乡土志教材而编。志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前后之事。民国年间续编的《平山县志料集》基本沿袭了乡土志的模式。
清光绪《平山县新编乡土志》正文仅1册,甚简要。内容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户口、宗教、氏族、实业、地理、物产、商务等类,类名不统一,各类目记事亦有详略。记事文字多者数页,略者仅20余字。该志体例与旧志不同,增补了宗教、实业、商务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述了庚子年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所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有关资料称此志“通览全书似未完成之稿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本为孤本。

撰稿人:王大忠

关键词: 乡土志 方汝霖 版框 套印 户口


地方志

清代自康熙朝始,曾三次纂修或重修《大清一统志》,因而屡次向各地征集方志和赋役等书,于是清乾嘉以前和明代纂修的志书源源汇入宫中,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丰厚的志书收藏基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增续,现存方志的品种从京师、直隶、盛京,至各省府、州、县,大抵齐备,计有33个省市,以冀、晋、陕、豫、苏、浙、川、粤等省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罕见品种或海内外孤本。

清代自康熙朝始,曾三次纂修或重修《大清一统志》,因而屡次向各地征集方志和赋役等书,于是清乾嘉以前和明代纂修的志书源源汇入宫中,构成了故宫博物院丰厚的志书收藏基础。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增续,现存方志的品种从京师、直隶、盛京,至各省府、州、县,大抵齐备,计有33个省市,以冀、晋、陕、豫、苏、浙、川、粤等省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罕见品种或海内外孤本。

地方史志中,有地理、户籍、农田、赋税、物产、名胜、遗址、风俗、人物、艺文等多方面的资料,为了解和研究各地区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信息,故一向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库。

© CopyRight 2011-2020 Mlito.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16061420号 - 1